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,最初的战斗范围在晋冀鲁豫四省。随着部队南下进入大别山后,他们又开始在鄂豫皖一带作战,并逐步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。部队进入大别山后,设置了多个纵队,包括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、6纵、9纵、10纵、11纵和12纵。真正能进行机动作战的部队主要是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、6纵和9纵,因为其他的纵队如10纵、11纵和12纵分别驻守在桐柏军区、冀鲁豫地区和江汉地区,8纵则被调到华北军区。
在这些纵队中,有不少出色的将领,如杨勇、陈再道、陈锡联、陈赓和王近山等。此外,一些政委的作战能力也很强,比如苏振华和杜义德等。
苏振华是1纵的政委,早期1纵北上东北留在晋察冀地区作战了一年,直到1946年底才回归。作为政委,苏振华带领1纵参加了刘邓指挥的多个重要战役,并取得了不少胜利,刘邓还特别称他为“最会带兵打仗的政委”。然而,杜义德的能力更加突出。杜义德不仅是军事和政治双全的人才,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多种军事和政工职务。解放战争初期,他从军事干部转为政工干部,并与王近山搭档,二人的性格非常相合,配合默契。兰封战役、定陶战役使6纵声名鹊起,逐渐成为可以与1纵、2纵、3纵、4纵这些老大哥部队相提并论的精锐部队。
展开剩余61%1947年春,杜义德接管了6纵的指挥,因为王近山因伤无法继续带领部队作战。这一年,刘邓大军在豫北和鲁西南战区的作战非常艰苦,然而他们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战果。尽管当时情况十分严峻,6纵依然成功完成任务,并且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,尤其是在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。由于部队要保护领导机关的安全,6纵面临的压力不小。尽管如此,6纵依旧越战越勇,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。
那么,为什么在没有王近山的情况下,6纵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呢?有几点原因是关键:首先,王近山的精神影响深远,他善于打硬仗、恶仗,部队的战斗力也在他的影响下保持了高度的凝聚力;其次,杜义德本身的作战能力非常出色,既能攻,也能守,他是一位非常有韧性的指挥员。正是因为有这两位出色的领导,6纵在缺乏司令员的情况下,依然能在多个战场上表现突出,打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战果。
1948年王近山归队后,6纵的作战经验更加丰富。无论是城市攻坚战,还是野战攻坚战,他们都能应对自如,尤其是在襄樊战役中,6纵凭借其坚强的战斗力成功突破了三关,一举南下襄阳。
1949年部队全面改编,为了确保前后方的协调,陈再道这位战将被安排在后方担任兵团司令,负责保障后方的稳定,同时也能支援前线作战。而杜义德则接替了10军军长的位置,继续发挥他的军事才能。
这样的安排不仅解决了兵团级干部的去留问题,也确保了前线和后方的战略协调。尽管陈再道没有继续担任前线指挥,但作为河南军区司令员,他仍然是兵团级别的领导,与其他将领如杨勇、陈锡联和陈赓等同样重要。只是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,陈再道在1949年参与的战斗相对较少,因此也被评为副兵团级干部。
杜义德作为兵团副司令兼军长,最终在1952年获得中将军衔。他在多个战役中的出色表现,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的关键角色,奠定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