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:“天上斑鸠,地下竹溜”。
不少吃货眼中,天上飞的斑鸠是道不可多得的美味,尤其在追求“野味”的人看来,斑鸠那俊俏的外形和小巧的身形,总能勾起口腹之欲。
但是随处可见的斑鸠到底能不能吃呢?是不是像传闻所说,吃了就要领手铐呢?
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,斑鸠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鸟。
在中国,珠颈斑鸠是最常见的一类,它们既漂亮又独特,脖子上有一串串像珍珠项链一般的图案,也因此得名“珠颈”。
斑鸠对住房没有一点执念,屋檐下、空调外机上、田间地头、电线杆上,甚至是石缝中,都能看到它们用几根枯枝搭起来的潦草鸟巢,随心随性,住哪里都无所谓。
它们每天叽叽喳喳的叫声,也为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,也仿佛在提醒我们,这世上不仅有车水马龙,也有自然的宁静和美好。
斑鸠的一大特色就是,它们在感情上可是十足的“痴情种”。它们对伴侣极为忠诚,一旦认定另一半,就会与之白头偕老。
所以,看到斑鸠出双入对时,很多人不禁感叹,这简直是鸟界的“模范夫妻”。
斑鸠食性杂,它们主要以谷物和草籽为主,偶尔也会换换口味,吃一些小昆虫。
这就让它们成了某些地方农田里的“常客”,啄食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庄稼,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。所以它们在农民伯伯眼里是妥妥的害鸟。
但斑鸠在觅食时会吃掉很多害虫,而且它们吃掉的谷物会一整颗随着粪便排出,在飞行途中不经意间传播种子,帮助植被自然生长。
这样来看,斑鸠对环境的平衡是有一定贡献的。
那么斑鸠到底能不能吃呢?
很多人可能觉得斑鸠遍地都是,吃一只也无伤大雅。
这里值得提醒一句,斑鸠是受国家保护的“三有动物”,是有重要生态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野生动物。
擅自捕杀和食用斑鸠是违法的,下场很可能是“吃野味不成,反被手铐套牢”。
所以,别看斑鸠多得像“白菜价”,就动了想吃它们的念头。
而且,吃斑鸠还存在不小的健康风险。
众所周知,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和寄生虫并不罕见,特别是像斑鸠这样生活在户外、接触广泛的鸟类,它们身上可能携带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。
从营养角度来看,斑鸠的肉质与鸽子相似,营养价值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。
而且斑鸠是一夫一妻制,吃掉这样一个“痴情种”,是不是也有点过意不去呢?
要知道,斑鸠可不像某些动物随便找个配偶就完事儿,它们的感情投入是实打实的,对另一半真的爱得深沉。
总的来说,与其为了一时嘴馋,冒着健康风险去吃斑鸠,不如老老实实吃家养的鸽子或者鸡来得更安全放心。
吃野味有风险,吃货们千万要守住一时的口腹之欲,吃斑鸠这件事,还是悠着点,慎着点,最好别着点。
编辑:陈方
一审:李慧
二审:汤世明
三审:王超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